Dec 2013, Issue 032 |
|
本期主題: 山村的叫賣聲 山村每天都聽到這樣那樣的叫賣聲,幾乎每一個挑著擔子、肩負盒箱,跑到山村叫賣的人,都有一件敲擊發聲的法寳,教村民老遠就聽見了。叫賣聲和敲擊聲從遠而近,漸漸又遠去了。 賣膏藥的人肩著一支粗大的竹筒,竹筒裡放膏藥,末端套上鼓皮,邊走邊用手指敲鼓,泵泵泵泵……泵泵……泵泵泵……四怕,三拍,兩拍,有時兩拍連三拍,很有節奏感,然後便聽到他悠長的叫賣聲:「泵……泵……佬……膏……藥……」村民也就叫他泵泵佬,他不光賣藥,據說還專醫奇難雜症。 賣冰條的人早上賣麵包,他頭頂的墊子承托著一大盤麵包,邊走邊用麵包夾敲擊盤邊,篤篤啪啪篤篤啪,跟著喊道:「麵呀包,新鮮熱辣,麵呀包……」可麵包夾從不夾麵包,總是用手拿。他下午賣冰條,兩肩用布帶交叉掛著兩個大保温桶,一個紅,一個綠,半唱半嚷︰「芒-果-橙-汁-紅-豆-乒-呀-乓-雪-條……,雪-條,蓮-花-杯……」也不知道「乒-呀-乓」是什麼意思,只知道叫賣聲對山村孩童是極大的誘惑。 麥芽糖老人一肩用布帶背著一個大鋁箱,一肩掛著大麻包袋;鋁箱分兩格,上格放黃澄澄的麥芽糖,下格放梳打餅,麻包袋裝空罐空瓶,爛銅爛鐵。他轉動手搖鼓,咚咚咚咚的,用平板的聲調叫道:「麥-芽-糖」,沒什麼花巧,可孩子都聽得一清二楚,都急忙跑回家,搜索瓶罐銅鐵,跑去換拇指般大小、黏結在竹籤上的一塊麥芽糖,要是瓶罐是有牌子的,麥芽糖便夾上兩塊梳打餅。 還有吹嗩吶的賣布人,用剪刀敲打竹擔的豬腸粉佬,唱著「好-靚-衣-裳-竹」的晾衣竹販子,喊叫著「磨-鉸-剪-剷-刀」的磨刀老人,還有在晚上拿著兩塊竹片,敲出「得-得-得……」的聲音,提高嗓門喊著「雲-吞-麵」的外賣推銷人……很多年後,山村消失了,叫賣聲彷彿猶在耳畔縈繞。 1975年 1978的淺水碼頭村 一個朋的住所 入口 水井向左邊路再上,就可以去到位仁堂 有沒去過這水池玩水 看見這榕樹,就會想起當年住村的日子 財記士多後面個水井 教民村 淺水碼頭村(1982) 淺水碼頭村互相委員會 當年從淺水碼頭村向下望 當年淺水碼頭村入口 獨木橋係兒時玩樂地方 筲箕灣山村 愛秩序灣海岸木屋,山邊木屋,教民村,富斗窟村,淺水碼頭村,南安坊村,聖十字徑村,成安村,橫坑東村,橫坑西村,馬山村,澳背龍村,榕樹頭,澳背龍山頂村,愛秩序新村,愛秩序舊村,花園村,綠寶村 : 紫色線是東區走廊,同今天一樣,只是未興建柴灣段 藍色圈是西灣炮台,即今日的鯉魚門渡假村 黃色圈是譚公廟,印象中當日廟前面是無敵大海景 綠色圈位置是亞公岩最入位置,當年是兵房,以鐵絲網圍住,有一個碼頭可以釣魚,這個地方是喜愛釣魚才會入去玩.今天海防博物館海旁仍可以見到鐵絲網遺跡 紅圈位置其實是拍這張片地方,在淺水碼頭村公園位置,即當年夏園的地方
|
|